第(1/3)页 这个,说来话长了。 见儿子睡着,睡得香甜香甜,顾文轩索性不打搅儿子好梦,还是先给媳妇解谜吧。 好,你说我听。 师叔公确实是舍不得放他回来,知道鲶鱼效应吧? 他多在书院一天,就多的是学子积极参与竞争。 刚开始,他到书院的前三天,还只是一对一教学,不是师叔公给他讲课,就是程师伯和林夫子。 之后,就乱套了,不管早晚,每天都有旁听生,旁听的学子多了,一对一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小班教学。 小班教学也罢,能成旁听生,无不是径山书院出类拔萃的学子,不然一般学子根本跟不上快节奏。 问题是? 最后还来了府学的旁听生,更吓人的是还紧接着来了家族式的族学旁听生,那还能是小班教学? 人一多,竞争性是更强了,但能达到要下场乡试水平的学子,谁没点傲气,到相互交流讨论时就吵死人了。 在这种状态下一起温习,即便能文压全雄,也很浪费时间的好不好,和他的初衷就有了很大差异。 他去径山书院,说白了,纯粹是就自己攒下的难题去请教师叔公而已,并不是想扬名,从而被当成靶子。 再则,有一说一,好文章是可以借鉴的,不是说照搬全抄,多少还是有论点和应答可以借用。 像师叔公布置的“论漕运和边备”一题,就已经不是春闱之前考考生如何写一篇关于劝农桑、息讼狱的策论而已。 漕运和边备可是实打实的军国大事,是封疆大吏和中枢阁老该操心的大事,按理来说,这种题目只会出现在春闱和殿试上。 但师叔公考他了,他要做了吧? 他当时就没多想的来个纸上谈兵,从两者看似不搭界,却全是烧钱的事情进行了层层剖析,文中还给出了建议。 结果? 第(1/3)页